人工智能工作流、代码编辑器与平台颠覆 | 原创,AI翻译

Home 2025.01

目录

  1. AI思考
    • AI缺乏真正的智能或深度
    • 机器学习是进阶的应用微积分
    • 大语言模型难以处理结构化文件格式
    • 开源消除了技术保密性
    • 基于文本的工具将首先受到AI冲击
  2. AI工作流驱动的平台新形态
    • AI工作流实现多语言内容自动生成
    • 用户提交指令完成格式转换
    • 平台支持内容精炼与摘要生成
    • 通过关键词设置自定义AI工作流
    • AI端到端处理内容形态转换
  3. AI代码编辑器的未来方向
    • 云集成对CI/CD工作流至关重要
    • A/B测试优化AI生成内容
    • RLHF将延伸至真实部署反馈
    • 人类反馈修正AI的不完美输出
    • 提示词优化优于输出修正

AI思考

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


AI工作流驱动的平台新形态

2025.01.08



AI代码编辑器的未来方向

2025.01.08

近期在为GitHub Actions配置xelatex流程时遇到fontawesome5包问题。4o-mini建议安装TeX Live 2021并使用tlmgr的方案无效,但升级到2023版后有所改善(详见ChatGPT O1能做而4o-mini不能的事)。

此时我未使用Cursor/Windsurf等编辑器,尽管在其他项目中尝试过。这类编辑器的局限在于仅能捕获本地测试输出,在云环境中功能受限。

代码编辑器需要深度集成云服务与CI/CD流程(如GitHub Actions/Jenkins)。同理,内容创作工具(文本/图像/音视频)应集成A/B测试系统——AI生成内容,测试工具提供反馈。这类似RLHF(人类反馈强化学习)的延伸:将模型优化扩展到真实部署环境中。

测试可以是即时或长期的,自动或人工辅助的。自动测试(如AI工具的A/B测试)虽含人类反馈但流程自动化,例如定期根据测试结果优化创作过程。若需人工协助,反馈常难以被机器完全理解(如”内容不够有趣”的模糊评价)。

理论上所有人类定义的规则都可写成提示词(分用户提示与系统提示)。我们应专注优化提示词,而非每次都修正输出。

  1. 构建高效智能体,Anthropic 


Back Dona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