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憤怒 | 原創,AI翻譯

Home 2025.08

現代社會中,人們如果不滿對方,可能會選擇刪除或封鎖對方。在家庭裡,人們可能會透過爭吵或大聲發洩來表達憤怒。在工作場合,團隊主管則可能用憤怒來宣洩挫敗感,並以此推動團隊。

工作上,如果我們僱用了一個人,有時對他們感到憤怒,這樣合理嗎?憤怒總有原因。人們之所以對他人感到憤怒,是因為覺得被冒犯、不被傾聽,或是被迫做不喜歡的事。

如果對方或下屬道歉並改善行為,避免再次與他人衝突,那就沒問題。

家庭中,如果發生衝突,起初可能是想法上的分歧,之後可能升級為爭吵或爭鬥。

為什麼我們會讓他人對我們生氣?可能是我們做了他們不喜歡的事。每個人的容忍度不同。工作上總有許多優先事項,如果你的優先順序與主管一致,主管會很開心;如果不一致,主管會感到不滿。他們或許表面不顯露,但心裡肯定有芥蒂。

僱用一個人的成本很高,我們同時也僱用了他們的想法。在職場上,人有時很直接。如果我們不把衝突說出來,就很難解決。如果衝突積累,最終可能導致激烈決裂。

人們很容易感到被指責,連小孩子也能察覺自己被責怪。如果父母或其他人對他們生氣,他們會感到脆弱、容易哭泣。

公司常說應該營造一個「零指責」的環境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完全零指責可能導致過度寬容,而缺乏高標準,企業很難成功。

儘管企業希望建立零指責的環境,但在實際運作中,指責無處不在。有些工作沒做好,有些招聘不如預期,有些進度緩慢,有些決策欠妥。

人工智能或許能幫忙解決這問題,它能夠更全面地分析一切。

大約2016年,我在北京租房時,男房東與妻子分手了。有一次,他妻子回北京處理網絡費用的續約。

男房東曾跟我分享,如果有衝突或爭執,應該盡早解決或面對,否則積累下來,後果會非常嚴重。我不知道他和妻子分手的實際經過,但我記得他對我的善意提醒。

這個提醒在我後來的生活中顯得非常真切。衝突或分歧應該盡早透過耐心的討論或對話來解決。


Back Dona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