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越期望與避免驗證 | 原創,AI翻譯
目錄
- 超越預期
- 超越企業任務的質量標準
- 以隱藏的努力帶來驚喜
- 運用 AI 實現卓越輸出
- 限制自我揭露以增強影響力
- 罕見的卓越成果確實存在
- 避免尋求認可
- 尋求認可源於不安全感
- 拒絕過時的社會假設
- 過度分享造成不必要的摩擦
- 擁抱無常以獲得自信
- 專注行動而非認可
- 成功後避免驕傲
- 低估成功以保持敏銳
- 情緒化投資擾亂策略
- 過早擴張摧毀新創公司
- 債務假設會嚴重反噬
- 恢復需要長期紀律
超越預期
2025.07.30
遵守承諾固然好,但超越預期更佳。
無論在企業生活還是個人生活中,做事超越預期都能帶給人們驚喜。
在企業環境中,超越預期意味著你比同事預期的更快速或更優質地完成工作。這不僅代表你的工作符合公司要求,更意味著工作質量超出了應有水平。
在個人生活中,超越預期意味著你能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幫助他人。想想全球70億人口——有多少人能真正幫助你?當人們盡其所能工作時,你購買他們的服務或產品就是他們幫助你的主要方式。
我的老師王垠極擅長此道。他的教學總是超越我的預期。我永遠達不到他那種智慧高度。我經常重讀他的文章,但無論讀多少遍,總能發現極具價值的內容。
在企業環境中,完成指派任務只是基本要求,理應如此。但要如何做到超越要求?
答案是有效運用 AI 工具。公司可能會提供 AI 聊天機械人供員工使用,但我認為不僅是智能聊天機械人,還包括 AI 代理、提示工程和情境工程。
它們的實用性就擺在那裡等待發掘。由於 AI 模型是基於數十億個 token(大部分人類現有知識)訓練而成,AI 聊天機械人只是壓縮和解壓縮這些知識的一種方式。
回歸正題。當我們想做得更好並獲得良好回饋時,需要保留一些秘密。我們不展示所有工作或想法,而是隱藏部分內容,讓雇主或團隊負責人感到驚喜。
社交媒體上流行一種觀點:不應過度分享或顯露需求感。這是很好的建議。
這不僅適用於員工,也適用於用戶。Airbnb 就擅長提供超越預期的體驗。
現今已有大量工作者、產品和服務,但真正超越預期的事物始終稀少。
ChatGPT 超越了預期。DeepSeek 超越了預期。
取得超越預期的成果意味著它們不僅優秀,更是異常出色。
避免尋求認可
2025.07.12
尋求認可對多數人而言或許很常見。你需要來自父母、老師、上司等人的認可,才能在社會中生存或發展。
若一個人非常富有,還需要認可嗎?他可能變得極具選擇性。往往是他給予他人認可,而非尋求認可。他根本不在意他人的看法。
我的老師王垠曾尋求過認可嗎?似乎沒有。他從清華、康乃爾和印第安納伯明頓分校輟學,並離開了微軟、英特爾、谷歌等公司。
作為一個曾極度尋求認可的人,我正在向王垠學習,開始避免尋求認可。
這種習慣從小形成。需要父母的認可來避免懲罰。
但父母認同的未必正確。長時間用手機看動畫會傷害眼睛嗎?透過佩戴遠視眼鏡,看手機就像觀看5米外的電視,眼睛不會變形。
讓孩子在看手機動畫時佩戴遠視眼鏡可能很難嗎?我不認為。如果孩子可以選擇戴眼鏡看動畫或完全不看,多數孩子會選擇前者。
實際上,許多父母或普通成年人的想法並不正確,或非絕對正確。世界上存在眾多處事方式。
在最近的工作中,我的改變是減少尋求認可。我以承包商身份為兩年前服務過的銀行工作,但這次是通過另一家供應商簽約。
上次工作剛滿一個月時,我拿到薪資後向經理表達感謝,告訴他即使下班後我也觀看後端工程影片學習。由於發送訊息稍多,他回覆「很好,繼續努力」,並暗示不需要聽這些細節,只需專注做好工作——他雖未直說,但我能感受到。
幣安 CEO 趙長鵬也表示,無法忍受與不斷尋求認可的人共事。他喜歡與自信的人合作。管理者可能很忙,沒時間聽與工作無關的內容。
我尋求認可的需求也帶來其他麻煩。就像我過度想證明自己,導致與他人產生衝突。有時讓我捲入非職責範圍的事。雖然本意是好的,希望改善情況,但方法不是告訴別人該怎麼做。糾正他人是痛苦的,我也不想被糾正。
在最近的工作中,我極少尋求認可,只專注工作,反而獲得良好回饋。
另一改變是兩年前幾乎停止發佈微信朋友圈。曾以為朋友圈就是全世界,現在覺得微信朋友圈之於世界,就像 Line Status 之於日本人,沒你想像的那麼重要。
世界很大。我在廣州斷續居住了15年,佔目前人生的一半。若將廣州視為全世界,那可能錯了。也許有一天,我會在另一個國家的城市工作,為數十億人開發程式。
尋求認可是缺乏安全感的行為。這是根深蒂固的問題,難以解決。需要找出原因並修復它。必須直面恐懼。
人類最大的恐懼或許是死亡。若開始接受死亡,就會無憾於此刻在世的生活。認為自己過得很好,做想做的事。越想這些,越有安全感。
我讀過森田正馬的書籍,其中有許多對抗矛盾心態的故事。痛苦無法避免,我們接受它並繼續做該做的事,而非逃避。情況會逐漸好轉。
避免尋求認可節省你和他人的時間,助你找到自我和世界的真實。人類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,他們的認可沒那麼重要,何必追求?
王垠的微博名改為「不再關心人類的王垠」。起初我不理解,經過近年反覆思考,開始領悟其深意。
牛頓不關心同僚,因此發現自然法則。王垠不關心同僚,因此發現電腦程式及更高的法則。他們不尋求認可,甚至隱藏發現,避免與尋求認可者爭論。
成功後避免驕傲
2025.07.12
這是我一再犯下的錯誤。作為弱者時我通常表現良好,但若自認為成功,就會陷入困境。
成年後大部分時間,我喜歡發微信朋友圈,這讓我過度尋求認可,太在意他人看法。
在投資方面,我多次犯錯:因投資終於獲利而過於高興,打破常規投資 practice,突然增加投資,拉高平均成本,一旦市場反轉迅速虧損。
產品獲得用戶並得到投資後,我開始僱用員工,試圖授權,想從創始人模式轉為管理者模式。這一決定讓公司損失50萬元人民幣——對中國22歲的年輕人而言是重大損失。
獲得大銀行合約工作並學好英語後,我認為自己將在中國的外企蓬勃發展,避開國內市場衰退,並應能承受120萬元債務。我也錯了。
這些教訓打擊沉重。第一次損失50萬元後,我花了兩年時間僱用20名兼職工程師完成50個軟體項目來彌補。第二次損失仍在恢復中,由於經濟艱難和自身未能達到更高水平,可能需要10年才能修復。
成功後避免驕傲。保持平和心態。生活中因自身(身體或心理)或外部因素導致的事故可能隨時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