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儿的外国动画之旅 | 原创,AI翻译
来源:chatgpt.com
近年来,我一直居住在中国广州。2022年在天河CBD工作时,某天我前往写字楼,将车停在了附近一处住宅小区的停车场内。当时见到一位父亲正用iPad帮儿子操作电梯,同时考问他问题。小男孩用英语对答如流,看上去不过四五岁的年纪,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。
那里的房价动辄六百万甚至上千万,堪称天价。能住在这里的人家境优渥,而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更让我感慨。虽早听闻中国家长为下一代倾尽心血,但亲眼所见仍是另一番震撼。
二十来岁时,我生活中几乎看不到孩子的身影。直到自己当了父亲,才发现孩童无处不在。
近年因承接外资银行业务,我的英语水平大幅提升,工作学习皆离不开它。对女儿的教育亦是如此。2021年出生的女儿,在2023年12月时,我曾将她在微信视频号发布的一段视频:边数手指边唱《Baby Shark》《手指家族》和《生日快乐歌》,收获了超出往常的点赞与播放量。
当时她仅两岁,却已成为国内同龄孩子的榜样。这般表现实属不易——毕竟在中国,YouTube Kids等平台受防火墙限制无法直接访问。
为此我购置了Apple TV和Fire TV Stick,但这引发了与父母的矛盾。老人总想给孙女看中文动画,而我坚持选择英文内容。当设备VPN出现故障我又不在家时,想看英文动画的女儿便会哭闹不休。
起初父母完全无法理解我的做法:”中文动画有什么不好?”我明白,但当今社会竞争太激烈。女儿成长在中国,中文自然不在话下,缺失的反而是英语环境。我二十多岁时花数年苦学英语,若她能在20岁前达到雅思7分的熟练度,未来在国际职场上必将大放异彩。
妻子也常因我让女儿用Google Pixel手机看英文动画与我争执。我认为这不是问题,近视可以通过方法改善(详见我的论文)。
改变亲人的观念真的很难。直到见证女儿的英语进步,他们才逐渐接受这种方式。有人指责手机会摧毁孩子的多巴胺系统,认为幼儿不该接触电子设备。我却不以为然——英文动画与英语环境有何本质区别?那些缤纷场景对大脑的刺激,与彩色游乐场何异?杰弗里·辛顿和埃隆·马斯克深耕数字技术四十载,可曾因此损伤智力?工具善恶,存乎一心。
带女儿自驾旅行时,我会将备用手机卡在前排头枕缝隙播放英文动画。截至2025年6月,她已累计观看500小时——从2023年4月起日均一小时。虽还不会唱更多英文歌,但我们并不强求。可以确定的是,她的大脑已发生奇妙变化。
虽然不清楚具体内容,但她能从动画中汲取大量知识。当我们谈及某些话题时,她常能援引动画中的情节。试想:若每个中国孩子都如此学习,二十年内中国或将比肩新加坡——李光耀用五十年就让新加坡成为英语国度。
值得庆幸的是,虽有防火墙阻隔,但抖音、微信视频号上大量热门外语内容都配有中文字幕。在新加坡银行工作时,我发现印度同事在家竟用英语与孩子交流。这对中国父母而言难以置信——即便清华北大的毕业生,也鲜有如此习惯。但在印度某些地区和新加坡,这再正常不过。
女儿属于未来。或许终有一日,全球儿童都会从两岁起观看英文动画。到2050年,八成人类都能说英语。
育儿心得
2025年
- 安全至上:保持低调,确保幼儿园/学校规范运营
- 开阔视野:多接触多元体验,常带孩子旅行
- 减少逼迫:不强求做厌恶之事,最大限度降低艰辛感
- 培养自主:鼓励独立决策的自由度
- 弹性作息:若生活节奏灵活,可放宽睡眠等时间安排
- 激发求知欲:注重实用性技能传授
- 危险教育:教会安全处理险情,避免过度保护
- 技能启蒙:掌握工具使用与技术认知
- 勇气塑造:培养探索未知的自信
- 礼仪教化:待人接物保持尊重
- 放权决策:尽早让孩子自主选择
- 正向激励:杜绝批评,持续给予积极反馈
- 科技启蒙:接触现代技术与工具
- 经验共享:坦诚交流见解,倾听孩子想法
- 双向学习:通过观察理解成人与儿童的认知差异
- 资源供给:提供YouTube Kids动画及Apple Arcade/Google Play Pass游戏
- 离线资源:用YouTube Premium下载车载英文动画
- 三岁起:教授遥控器使用、手机游戏、语音交互ChatGPT、拆快递等技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