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長的真正原因 | 原創,AI翻譯
大約2017年,我創立初創公司時,獲得投資後聘請了9名員工,但兩個月後便要解僱他們。這成為我最艱難的一課:沒有長遠規劃、只想取悅他人、過急於培養管理能力。值得慶幸的是,我們透過與兼職工程師合作完成50個小型軟件項目,賺取了50萬並在結束公司時歸還給投資者。
後來我加入了一個位於亞洲主要金融中心的數碼銀行項目。該應用程式於2010年代中期推出,到2022年底用戶增長至300萬。受此增長鼓舞,管理層大舉招聘——在多個辦公室引入了工程師、支援人員和承包商。
但一年內,用戶數量幾乎沒有增長,許多新聘人員被解僱。這些數字僅供參考,旨在揭示增長背後的深層原因。
在我之前的文章《論大公司》中,我寫道:
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之一是大公司內部流程繁瑣且眾多。已在公司工作了六個月至一年的工程師未能作出重大貢獻。典型的時間線包括:兩個月掌握基礎知識,三個月熟悉項目,三個月應付繁瑣程序或測試,最後才是兩個月能真正影響用戶的實際工作。
為何會這樣?人們容易以為單靠努力就能推動增長,但成功還取決於用戶和市場。他們早期押注數碼銀行是正確的,該應用程式成為首選。但增長放緩是由於區域限制,例如需要本地電話號碼。
一些支付應用程式不要求特定電話號碼,這很有幫助。鄰近地區人口眾多,可貢獻用戶。跨境支付系統如「支付通」有助跨區域轉賬,提升使用率。對網絡應用程式而言,無限制服務所有用戶最理想。像「SMS Activate」這樣的服務可租用號碼突破限制。
管理層亦需向高層匯報以獲得更多預算。但為何高層相信擴張是正確決策?銀行領導往往無法預見AI的影響,或對數據安全過於謹慎。
世上少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。也少有人能避免失誤——尤其是在經營公司並應對跨國複雜挑戰時。
像Grok和Mistral這樣的應用程式可在多個地區使用,這是積極的。為何人們要因當地法律而面臨網絡限制?許多人不支持這些法律,卻仍受其影響。
我能在一年內增長至約20,000用戶是因為我抓住了趨勢——當時中國知識工作者需要一個平台。極客時間、得到App和喜馬拉雅證明了這需求。我努力鑽研軟件工程和營銷,多靠自己,常透過微信推廣。但最終用戶只關心產品帶來的價值,不在意是一人還是二十人所創。創辦人、管理層或投資者在意——用戶並不在乎。
我們需嘗試多種方法並測試。這樣才能知道哪些有效。犯錯是自然的,但重複犯錯不明智。用戶增長途徑眾多——線上、線下、主動推廣或緩慢發掘。人們可能在幾天、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得知某事。
我們不僅要推論增長原因,還應試圖理解一切背後的理由。為何關係破裂?為何代碼無效?若不調整,問題持續。為何他人欣賞我們?我們做對了什麼?
我的英語在中國成為優勢,助我獲得國際銀行的合約職位。我們應投資於有效的事物讓生活更輕鬆。透過理解挑戰背後的原因,我們能避開它們並變得更睿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