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网络技术
本文由 ChatGPT 撰写。
以下是上述 100 个要点的中文翻译,概括了“计算机网络技术”课程或自学大纲所涉及的核心内容,包括基础概念、协议与实践应用等方面。
-
计算机网络的定义:由互联设备组成的系统,用于共享资源和数据。
-
网络的主要功能:资源共享、通信、数据传输和协作。
-
网络的演变:从 ARPANET 和早期的局域网发展到如今的全球互联网。
-
常见的网络类型:LAN(局域网)、MAN(城域网)、WAN(广域网)。
-
拓扑结构:总线型、星型、环型、网状型及混合型。
-
Intranet 与 Extranet 与 Internet:范围及典型使用场景的差异。
-
标准化组织:IEEE、IETF、ISO——负责制定并维护网络标准和协议。
-
OSI 参考模型:一个七层的概念框架,用于理解网络功能。
-
TCP/IP 模型:一个四层(或五层)的务实模型,支撑互联网的基础。
- OSI 与 TCP/IP 对比:相似之处(分层思想)和不同点(层数、抽象方式)。
-
物理层的目的:关注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原始比特。
-
常见传输介质:双绞线、同轴电缆、光纤和无线。
-
带宽与吞吐量:理论最大速率与实际数据传输速率的区别。
-
信号编码:将数据位表示为可传输信号的方法(如曼彻斯特编码)。
-
调制技术:AM、FM、PM,在模拟与数字信号转换中的应用。
-
物理层设备:集线器(Hub)、中继器(Repeater),主要是无差别转发信号。
-
数据链路层的目的:处理成帧、寻址、错误检测/纠正和流量控制。
-
成帧:将数据封装在数据链路层的头部和尾部中。
-
MAC(介质访问控制)地址:网卡的唯一硬件标识符。
- 错误检测机制:奇偶校验、CRC(循环冗余校验)、校验和。
-
以太网基础:最常见的局域网技术;使用帧结构包含源/目的 MAC。
-
以太网帧格式:前导码、目的 MAC、源 MAC、类型/长度、数据载荷、CRC。
-
交换技术:在局域网中使用 MAC 地址表转发帧。
-
交换机的学习过程:设备通信时记录 MAC 地址表。
-
VLAN(虚拟局域网):在一条物理 LAN 链路上,逻辑划分为多个虚拟网络。
-
网络层的目的:路由、逻辑寻址(IP)和路径选择。
-
IPv4 地址格式:32 位地址,通常用点分十进制表示。
-
IPv4 地址分类(已过时):A、B、C、D、E 类(历史用途,已被 CIDR 取代)。
-
CIDR(无类域间路由):现代 IP 地址分配方式,提供更灵活的网络划分。
- IPv4 与 IPv6 对比:关键差异(128 位地址、扩展首部、自配置等)。
-
子网划分:将大型网络划分为多个较小子网,以提高地址效率。
-
NAT(网络地址转换):将私有 IP 映射到公共 IP,以节省 IPv4 地址。
-
ARP(地址解析协议):在局域网内,将 IP 地址解析为 MAC 地址。
-
ICMP(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):诊断工具——被 ping、traceroute 等命令使用。
-
路由与交换的区别:路由在 IP 层(第三层),交换在 MAC 层(第二层)。
-
静态路由:手动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配置路由。
-
动态路由协议:RIP(路由信息协议)、OSPF(开放最短路径优先)、BGP(边界网关协议)。
-
路由器基础:根据 IP 地址判断数据包的下一跳网络。
-
传输层的目的:端到端数据传送、可靠性和流量控制。
- TCP(传输控制协议):面向连接,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协议。
-
TCP 段结构:包括源端口、目的端口、序列号、确认号等。
-
TCP 三次握手:SYN、SYN-ACK、ACK 建立连接的过程。
-
TCP 四次挥手:FIN、FIN-ACK、ACK 依次关闭连接的过程。
-
TCP 流量控制:如滑动窗口等机制,用于控制数据传输速率。
-
TCP 拥塞控制:算法(慢启动、拥塞避免、快速恢复、快速重传)。
-
UDP(用户数据报协议):无连接,开销小,但不保证数据可靠传输。
-
UDP 段结构:源端口、目的端口、长度、校验和、数据。
-
端口号:标识服务类型(如 HTTP 的 80 端口、HTTPS 的 443 端口、DNS 的 53 端口)。
-
套接字:由 IP 地址和端口号组合,用于标识网络通信的端点。
- 应用层的目的:为用户应用提供网络服务。
-
HTTP(超文本传输协议):构成 Web 数据通信的基础。
-
HTTP 方法:GET、POST、PUT、DELETE、HEAD 等。
-
HTTPS:基于 TLS/SSL 加密的 HTTP,实现安全的 Web 通信。
-
DNS(域名系统):将域名(如 example.com)映射到 IP 地址。
-
DNS 解析流程:递归查询与迭代查询、根服务器、顶级域名服务器、权威服务器。
-
FTP(文件传输协议):基于 TCP 的文件传输(使用 20/21 端口),较为传统。
-
电子邮件协议:SMTP(发送),POP3 和 IMAP(接收)。
-
DHCP(动态主机配置协议):自动为设备分配 IP 地址。
-
Telnet 与 SSH:远程访问协议——SSH 加密,Telnet 不加密。
- 客户端-服务器模型:常见的网络架构,由客户端请求服务端提供服务。
-
P2P(对等)模型:每个节点既可以请求服务,也可以提供服务。
-
Web 技术:URL、URI、Cookie、Session 以及基础 Web 应用结构。
-
网络安全原则:保密性、完整性、可用性(CIA 三元组)。
-
常见安全威胁:恶意软件(病毒、蠕虫、木马)、DDoS 攻击、钓鱼、SQL 注入。
-
防火墙:基于规则过滤流量,通常部署于网络边界。
-
IDS/IPS(入侵检测/防御系统):监控流量,检测并阻止可疑活动。
-
VPN(虚拟专用网):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加密隧道,实现安全的远程连接。
-
TLS/SSL(传输层安全/安全套接字层):为数据传输提供加密。
-
密码学基础: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,密钥交换,数字签名等。
- 数字证书:由 CA(证书颁发机构)签发,用于验证身份并支持 HTTPS。
-
网络安全策略:安全使用网络、访问控制和审计的指导方针。
-
DMZ(非军事区):对外提供服务的子网,置于内网与外网之间。
-
WLAN 安全:无线网络(Wi-Fi)安全标准,如 WPA2、WPA3 等。
-
物理安全:确保服务器、线缆和路由器等网络设施的安全防护。
-
社会工程:利用非技术手段进行攻击,如钓鱼、电信欺诈等。
-
OSI 各层攻击:不同层级的攻击与防御措施(如数据链路层的 ARP 欺骗)。
-
网络管理常用工具:ping、traceroute、netstat、nslookup、dig。
-
数据包嗅探器:Wireshark、tcpdump 等,可在包级别分析流量。
-
网络管理协议:SNMP(简单网络管理协议)。
- 日志与监控:Syslog、事件日志、SIEM 系统,实现实时监控和审计。
-
基础局域网配置:确定 IP 范围、子网掩码、网关、DNS 服务器等。
-
布线类型:CAT5、CAT5e、CAT6、光纤等,及其典型应用场景。
-
结构化布线:适用于大规模专业网络安装的规范和标准。
-
交换机配置:创建 VLAN、配置干道端口、生成树协议等。
-
路由器配置:设置静态/动态路由、NAT、ACL(访问控制列表)。
-
基础防火墙规则:默认拒绝所有入站流量,仅允许必要流量;出站流量可全部放行或受限。
-
网络地址规划:根据部门或子网需求高效分配 IP。
-
冗余与故障切换:备份链路、负载均衡或 VRRP/HSRP 等高可用技术。
-
QoS(服务质量):为特定业务(如 VoIP)设置优先级,确保性能。
- 云网络基础:虚拟网络、安全组、云负载均衡器等。
-
SDN(软件定义网络):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,进行集中化管理。
-
虚拟化:使用虚拟机管理程序(VMware、Hyper-V、KVM)实现服务器/网络虚拟化。
-
容器和微服务:Docker 网络、Kubernetes 网络相关概念。
-
IPv6 部署:双栈(IPv4/IPv6),IPv6 自动配置(SLAAC),隧道技术。
-
DNS 负载均衡:通过 DNS 轮询将流量分散到多个服务器。
-
边缘计算:在网络边缘处理数据,以降低物联网和实时应用的延迟。
-
5G 与无线网络演进:更高数据速率、更低时延,在物联网和移动宽带中的应用。
-
网络故障排除步骤:确认问题、定位故障、测试假设、修复并验证。
-
文档管理:维护精准的网络拓扑图和设备配置。
- 持续学习:网络技术不断发展,需要持续关注新协议和最佳实践。
这些要点从网络理论到协议、硬件、寻址、安全以及现代趋势,为“计算机网络”考试或实际工作提供了系统梳理与复习指南。结合实践操作、文档和工具使用,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网络技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