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地做事

Home

我们要实现一个目标,我们如何科学地实现它,我们如何又快又好地达到目标。科学精神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,不单单是科学领域。科学精神是什么?是质疑,是思考,是千方百计搞清楚真相是什么,真理是什么,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,搞清楚我们该如何做,结果就一定会发生。

比如,当我们问,未来十年,大规模无人驾驶可能吗?路上的每辆车都没有司机。我们去上班,来到车库,坐上车,然后车就自行启动,把我们送去公司地点,我们在车上玩手机听歌打电话都行。想去哪里就去哪里,比打滴滴还方便。我们不用去烦人的停车场,车自己会找好,停下来。今天,行业里的共识是,智能汽车发生的其实是软件革命。软件定义了智能汽车。

我们说,我们要做一家无人驾驶的公司。是这样吗?我们问题提得对吗?科学领域里,最重要的是提对问题。我们保持质疑。那我们要进入这个领域,我们怎么做。我们看相关的书,了解业界有名的公司都是怎么做的,了解最新国内外的发展,去找到相关的人去请教,从技术、市场等方方面面去了解。我们去了解汽车的发展历程,了解汽车的核心技术,了解汽车的过去和现在。这是一种方法。

然而,马斯克说的第一性原理,是另外一种方法。那我们就要从实际问题出发。无人驾驶可能吗?计算机和人脑有什么区别?面对复杂的路面,计算机能理解吗?计算机视觉和人的视觉有什么不一样?我们批判性地去思考。我们质疑现有所有的做法。我们好奇是否当前没有任何人知道解法。如果他们知道,那早就做出来了。对于自然科学而言,正确就是正确,错误就是错误。一个想法,无论多少人认为它是正确的,然而实验证明是错误的,那么它就是错误的。这就是科学。

在人类的历史中,所有人都想错了,这种情况是一直在发生的。一直有创新发生。真理,时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上,也时常没有人掌握。大自然不会说谎。大自然不会陪我们演戏。

同样,做产品,获取用户做增长也是同样的道理。我们可以去学习市场上一百种获取用户做增长的方法。我们去找很多资料学习,我们去问很多人。我们也亲身去实践一下。另外一种方法是,我们去观察,我们去搞清楚早期的一百个用户是怎么找到的。我们自己某种程度上也是个产品,我从小到大都是怎么认识人的,又是因为什么原因,一些亲戚朋友留在了我们身边。人都在哪里?用户都在哪里?我该用什么方法吸引他们的注意,和他们交流,让他们开始使用我们的产品?我们产品要怎样做,他们才会留下来,他们才会一年到头想起来能用上几次?

我们自己又是怎么认识人们的?我们自己又是怎么使用上手机上的每个应用的?我们从哪里听说他们?哪些到最后我们一直会坚持用?哪些我们自己会花钱买?也许我们一年到头只买一次,然而这么多的人,也可能很多人也买,所以也许这生意其实可以很大。我们时常在朋友圈得知某个人、某个事或某个产品,也许这就是一个重要的渠道。怎么让人们去分享它。我们也常常收到朋友的拼多多砍价请求,也许这也是很好的增长方法。通过和用户玩游戏送福利的方式,让用户帮忙去传播。这世间,有一个人这么做,也就有很多人这么做。有一个人这样花钱,也就有很多人这样花钱。我自己这么做,也有很多人这么做。我这样一次付费,也有很多人这样付费。

同样,应用科学的精神,也就是质疑的精神,我们也可以去质疑这一切。为什么人们不愿意用我的产品?是他们不了解,还是不好用?我自己又为什么没有去用某些产品?我自己喜欢怎样的人?我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一些人?我自己为什么没有长期在某个人或某件产品停留?这是个欲望驱动的世界。为什么我有时又有欲望,有时又没有欲望?我在怎样的场景有那样的欲望?达成目标,重要的是什么?

所以,我们说了两件事,如何进入无人驾驶领域,如何做产品获取用户。我们如何在其中应用科学的精神去做事。对于自然真理,事情似乎是简单的。羽毛和铅球,在同一个高度扔下,都是同时到达地面。代码正确就是正确,出错了就一定有原因。而人的反应和行为,有很多的规律,然而很多时候也是比较随机的。

对于人,也许很多时候,常识很重要。通常来说,同样产品,大家都喜欢便宜的。大家都喜欢钱。大家都喜欢自由。一个人,他的财富、能力和名声大体决定了他的影响力,决定了他的朋友们有多愿意听他讲、帮助他,而他在朋友圈多少天发一条,发几条,发生活还是鸡汤,都没那么重要。一个产品,它本身能做什么、有多好和能否买得起,也许决定了它会不会被人们所需要,而它怎么宣传,开发布会,还是做各种内容来推广,也许没那么重要。

常识是简单的,道理是朴素的。也许我们不必万事都去找规律,简简单单做好事就行。

如何科学做事。对于每一件事,我们有基本的两种方法,借鉴模仿和思考探索。我们去找很多资料问一些人,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,我们模仿着做。我们也可以好好地思考,观察自己和事物,去思考事情的本质,去实践一下验证一下想法,不断迭代。

在这世间越久,我们会发现思考探索越来越重要。借鉴模仿,我们很多时候只能学到表面。而探索实践过,我们也通常搞不明白为什么做成了,为什么没做成。

第一次创业成功的人,第二次创业也挺多失败了。很多时候身在其中,看不清楚成功的原因,常常把成功归结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。然而大环境是这样重要。人们的需求和生活一直在变化,经济大环境也在变化。五年前,我们是怎么触达用户的,用户需求都是什么。今天,我们又该怎么触达用户,大家都在关心什么。

过去导致我有些成绩的原因是什么?哪些该发扬?哪些该改进?我们这样做很久会是怎么样?我希望五年后我变成什么样?我这样每天下去,我五年后会是怎样?这件事情做很久会是怎么样?如果要达到想要的目标,我今天该怎么样?以终为始,咱们今天该怎么努力?我能够做什么?

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,思考变得越来越重要,知识经验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。科技也让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大。一个工程师,一个月挣一万两万,而周边很多工作还是几千块一个月。一个能力更强的工程师,一个月还挣四五万。而也有各种层次的网红,挣钱致富速度越来越吓人。也许我们要看收入中位数,看看周边朋友们的生活,不去攀比,让心态平和,每天学多一些,每天思考多一些,每天实践多一些。

马云王兴老师,他们的生活其实和我们普通人差别不大,大家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。在我以前做软件外包做得好时,同时管理十个项目时,一个月挣十万时,也和现在比较佛系写写文章只挣饭钱差别不大。按我的经验来说,月入十万,靠的是知识经验努力人脉运气。运气也真的比较重要,18年,市场上还有不少的App和小程序要做,当时我个人也比较专注踏实。就如我写同样质量文章,发到两微信的朋友圈,18年有两三千阅读,20年就五六百阅读。要保持同样的业绩,就需要我们更努力。

马云王兴张一鸣老师,懂得怎么管理团队,怎么花好一个亿一百个亿,懂得人们需要什么,看到了一些未来。

如何科学地做事。科学精神,是思考、质疑和探索的精神。这种精神,我们可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我渐渐喜欢用质疑的态度去看待事物。质疑事物,可以让我们看到真相的另一面,看到与众不同的一面,看到事物新鲜的一面。质疑,意味着我们不会接受事物理所当然是这样的,意味着我们不会去崇拜事物,而是努力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事物。质疑事物,让思考变得有趣。

我们在谈论科学。而科学研究,总是要做出一些新发现,做出一些创新的。跟创新相比起来,学习模仿借鉴没这么难。有人做到过的事情,那就证明是可行的。我们自己不一定能做到,然而世界上总有人能模仿做到。而第一个做到的,人们很敬佩。这是创新。人类都从未这样做过。他告诉大家原来可以这么做。这么做可以让人类生活更便利。从此这样的知识可以流传下去,造福子孙后代。

有人说,人类的知识并不是上一代人一桶水灌给下一代人的,而是每一代人中有灵性的人去掌握学习,然后给已有的知识里增添上一些创新的知识,等待有心的人去发现。我们在这个星球可以留下些什么?人的生命是短暂的。过去是一些书籍,如今是多样的信息载体。我从互联网上学到很多知识。我掌握的知识很少。然而我今天所能享受到的便利,家里、公司里、城市里或旅游的外地,处处遍布着知识或科技。有些人掌握了,打造了产品或服务,提供给我。有些知识传递了百年千年。

用科学的精神去做事,说不定我们就可以想出创新的点子,做出创新。在质疑中,我们发现了事物新奇的一面,发现了真相的另一面。这样说来,发明创造是让人兴奋的。原来还可以这么做,说不定我是第一个发现的。

让我们用费曼在《The Meaning of It All》的话结尾。过去,人类一直止步不前,是因为不去尝试新想法。人类已经停滞了很长时间。我们不会再允许这样。我希望我们未来的后代们有这样的自由——可以自由去质疑,去探索,去继续人类这般旅程,这般持续找到新方法去做事情去解决问题的旅程。


Ba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