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算公司的提議
致股東信:
自2016年7月成立至今,公司已運營三年多,和股東匯報一下情況。
過去兩年的業務,股東都有所了解。今年以來,收尾了去年底和年初的一些軟件外包項目,同時考慮到未來,嘗試去轉型發展,順手經營一些為朋友公司介紹外包業務的中介業務,也花了比較多時間去思考總結、展望未來,看看未來有沒有什麼可以長期發展做強的業務。
處在轉型期,今年的業績下滑了,收入約30萬,毛利潤約10萬,淨利潤不多。公司賬戶總資產剩39萬。18年業績收入約250萬,毛利潤約60萬,淨利潤約40萬,年末公司總資產約40萬。
這裡的收入、毛利潤、淨利潤概念有一些不同。收入是指總的流水收入,毛利潤扣除了除創始人外所有全職員工、兼職員工、下游第三方合作公司的工資或支出。淨利潤在毛利潤的基礎上,扣除了創始人的工資、公司房租、雲計算服務、營業地址租賃、會計外包費用。創始人為公司承擔主要責任,有不少費用為個人支出,沒有一條條去向公司報銷。盡可能湊生活發票向公司報銷也是為了避稅目的。我們在外包業務,使用了不少兼職員工,這部分工資通過創始人湊發票向公司報銷,而後私下轉給兼職員工。有時發票不夠,便向創始人發放多一些工資,通過個稅的渠道來避稅。
從股東李笑來老師的《定投改變命運》一書看到,運營一個區塊鏈基金,經歷5年的嘔心瀝血、九死一生,最後發現業績的漲幅離比特幣還差一些。這種感受,正是我運營公司3年的感受。
我個人工作從14年7月工作開始,也有5年有餘。在北京打拼的5年,是一個低配版的奮鬥故事。15年,上班擔任工程師,到手收入約15萬,存款8萬。16年,和朋友合夥創業半年,而後自己創業半年,收入約7萬,支出約18萬,虧損11萬,存款不足1萬。17年,創業,公司融資55萬,償還父母債務7萬,收入10萬,支出約50萬,年底公司資產約5萬。18年,努力奮鬥一年,便向上邊所說的。
這一切不僅讓我時常反思,是我不努力嗎?到底是因為什麼? 為什麼我打拼了5年,還是一無所有?過去5年,算下來,還虧損了一些,我僅僅勉強艱難地養活了自己。是我的問題,還是這個世界有問題?為什麼我能考入211大學,也還比較主動積極,卻在社會裡艱難地維生著?
個人的反思,也分析很多了。我們來說說社會的問題。城市裡的消費很大一部分貢獻給了房產,在房價高的地方各種消費也高。個人日常消費中,一部分給了房租。一部分給了餐飲、本地服務、交通等,這部分裡的價格也包含著房租的成本。每個人都需要房子住,要么供房要么租房,所以為了維生,他們不得不有更高的收入,不得不提高自己所創造的商品服務的價格。所以在北京,消費很高。
是的,每年的房租都佔據著我支出的30%以上。當你創業開公司更會發現,一個容納9人的辦公室需要1萬3的月租金。當我覺得員工每個人點餐很麻煩、覺得要對員工好些,於是9人吃飯,一個月外賣伙食也要上萬。房價高的地方,各種消費也高,所以,你很大一部分貢獻給了政府,貢獻給了房東。房租以及房租引起的高物價,我想這部分支出佔月收入的50%以上。
同時,我看到現代生活,我們都很依賴於別人,以至於進化到點外賣、各種上門服務。而這些商品服務商,通過層層加價,賣到你手上的就不便宜了。你支付的不單單是這一盒飯的勞動,還是美團的營銷費用、軟件員工支出、跑腿費用。創業忙那會,於是經常點外賣,35元一頓、70元一天,一個月便是2100元。而今年稍微閒一點,自己做飯,每週菜錢200元,一個月只需約900元。當你習慣了點外賣後,還會時常出去吃,於是多吃幾頓,一個月餐飲費用便是3000元。所以我看到了,資本主義下,分工合作到極致時,有層層的鏈條,它提高了大批量生產的效率,然而它有時也提高了成本,因為每層都要維生,都要加價一下。美團,漸漸地提高了商家的分成扣點,因為它開始要盈利了。在美國,資本主義發展到更高的階段,人工非常貴,我看到了很多美國人家都盡量自己動手,自己動手修馬桶修車等等。
同時,我還看到了現代社會,把勞動掙錢和花錢消費分開來了,使人沒有直觀看到花錢消費背後的勞動。比如一場電影60元,花錢很愉快,其實意味著你需要給別人炒6個快餐飯,才能獲得。你花越多的錢,意味著你也需要勞動更多。如果說,我要花一兩個小時給別人炒6個快餐飯,我才能看這電影,我是不會看的。然而花錢很愉快,花錢的時候我沒有想到這些。所以使得城市裡的人們,花錢更大手大腳。有錢真的很爽,很多慾望都可以立刻滿足。
當我朝9晚5的上班,我看不到未來,我能看到的是上班工作二三十年,然後在城市裡買套房子。所以後來我去創業了。創業後,你變得更忙,生活變得更難。我看到的是,互聯網行業其實享受了很大的紅利,社會上很多熱錢進來了,有很多公司融到資,支付給員工很高的工資。但這些公司終究逃脫不了市場隱形的手,他們的辦公室房東、員工、廣告服務商、普通用戶,可不管他們是不是互聯網公司,不會給他們優惠、恩惠,畢竟大家都要生活,所以每個角色都盡可能地索取,很快公司沒錢了、上市也大跌發行價了。
互聯網平台的特性也使得只有大玩家才能夠玩,它不像餐飲行業有那麼多分散的小商家存在,中小互聯網企業過得很慘。
我開始清楚企業家的把戲,如何做一個成功的公司。成功的公司,是精打細算的公司,是要盡可能提高收入、盡可能降低成本。是要把帳算清楚。是要像市場一樣,是要像用戶那樣說不用你就不用你、股市裡說虧幾萬美金幾億美金就讓你虧,一切只為最佳利益,毫不留情。所以,一個成功的企業家,也必然是對員工、周圍人要求嚴格的,精打細算的。他挑選到最靠譜賣力的人,讓每個人拼命幹,來起碼讓公司不虧損,到最後能賺一點。當然互聯網行業有互聯網的玩法,先得有人脈,融到資,其次,把產品做好,把用戶量做上來,能把故事講下去,最後到上市再變現。然而這一系列的風險太大意外太多,所以絕大多數人最後都崩盤了。
一個公司,每年辦公地址租賃6000,會計外包服務費3700,個稅、增值稅,也是不少的一筆。自媒體博主連岳最近寫的一篇文章,網友很多評論稅很重。確實是的,我絞盡腦汁地去合法地避點稅,最後也還是交了不少的稅。
我以前想,做一個成功的企業家,把公司做大做強。但我發現最優秀者也不容易。通常要打拼到50歲,才能比較安心省心。那些最成功的互聯網創業者,在40歲左右把公司做上市,然而把公司扶上穩定盈利,仍然需要奮鬥5-10年。股市更加殘酷,差的財報將讓股票一跌再跌。創始人的股份變動在眾目睽睽之下,如果公司業績不好就套現的話,公司下場會很慘。
學校、工作、創業,為什麼生活越來越難?有那麼多的聰明人,有那麼多的高科技,可是每個人都需要一輩子努力地工作,生活變得越來越難,而沒有變得更簡單。
我想,大城市裡有兩套房以上有資產的人、政府高官、拆遷戶、金融行業的資深玩家,對於他們來說,生活相對容易些。
所以,有什麼辦法?房子是個很大的問題。我想,我將回到廣州,我爸妈的地方,2010年,他們相對便宜買了套房,現在他們租出去,明年考慮不租了。在中考的時候,我選擇了留在本校讀高中,學校獎勵了2萬元,我給了爸妈,他們買了這房子的家具。我想他們不住,我回去住,沒什麼,不是什麼啃老罷。
其次,我盡量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,通過勞動創造自己所需要的。我爸妈工作的地方後面有一個院子,我媽媽會種點菜,我打算學習一下,盡可能自己學會些,減少社會的依賴。
這樣下,我看看我一年支出需要多少,我有多大程度依賴他人。我看到了這種方式也會有些辛苦。但一切辛苦都是為了自己,而不是為了別人,不是被動地要去做。不像創業和工作,都是為了服務他人。自給自足的方式更有成就感。就像為自己做飯、打豆漿榨汁、煮茶做點心。 同時意味著沒有中間商賺差價,多數情況下意味著最高效地滿足所需。我用我的剩餘時間去學習,讀書,思考。
所以,股東們,笑來老師和葉飛老闆,我申請提出清算公司,當然我僅僅是提議,歡迎你們給出意見。
我想到有兩個方案:
- 55萬融資,清算時,50%現在償還,剩餘50%約定5年內償還。公司現在資產39萬,27.5萬,給李笑來和葉飛股東。剩餘11.5萬,給李智維。李智維應在5年內償還兩位股東27.5萬。
- 55萬融資,清算時,50%現在償還,剩餘50%無需償還。剩餘11.5萬,也當做李智維的這些年創業辛苦所得。
我知道大家掙錢都不容易,社會上經歷得越多,也越覺得父母很不容易,所以我很感激每一個支持我的人。也很遺憾,以前信誓旦旦地說給股東掙很多錢,然而可惜很遺憾,我目前沒有這個能力。
此致
李智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