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為什麼在AI時代寫作 | 原創,AI翻譯
在人工智能時代,我們仍然需要寫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思考。雖然利用AI來擴展想法或思維很容易,但AI無法代你思考。
我不反對使用AI來修正文法。然而,依賴提示來使文字更加連貫,可能意味著我們沒有清晰地思考。
最近,我一直在思考現代開發中以AI為先的架構。我與工程師朋友分享了部分想法,並將其擴展成一篇文章。
毫無疑問,AI能幫助我完善思考。閱讀AI對我的觀點的回應或評估是有益的。但一個月後,我想我會忘記這些內容。
Paul Graham寫過《散文的時代》。他在文中討論了類似的觀點。
此外,如果你僅依賴AI學習並閱讀AI的答案,考試時可能會遇到問題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仍無法解答許多測驗題目。
為什麼?因為如果你沒有親自徹底思考,就無法完全理解材料。王垠在他的文章《學習的智慧》中也提到這一點。
考試中的測驗題目看似與你學習時讀到的內容相似,實際上你並沒有真正理解。因此,當考試禁止使用網絡而需要自行思考答案時,你便束手無策。
但如果AI無法幫助我們寫作,我們將失去它的許多益處。我們需要謹慎使用AI的地方,是親自思考重要的決定。
AI可以告訴我們在當前情況下如何行動或反應,但它無法了解我們的內心。我們的行為和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誰、心理狀態和所處環境。
AI無法了解這些背景,因此無法幫助我們決定如何行動。它可能提供解決方案,例如建議我們加入一家成長中的初創公司或準備考試,但無法協助實際執行步驟。
目前,AI的使用仍有限制。我們需要通過手機或筆記本電腦與AI聊天機器人交流。如今雖有Meta Quest等AI眼鏡,但它們價格昂貴且未全球普及。
但如果我們能隨時隨地使用AI呢?按照AI的建議行動是好事嗎?這很困難。精確遵循步驟來實現我們自以為想要的目標並不容易。
因為目標可能是錯誤的。我們讓AI協助達成的目標可能不切實際,或是為了追求他人的認可。更不用說具體的步驟了。
隨著成長,我們逐漸明白該做什麼。這是由一生的經歷塑造的,關乎我們的旅程以及與環境的互動。我們腦海中可能有無數念頭,正是這些念頭決定了我們每天、每週、每年的行動。
對於該做什麼、如何過好生活、如何做出重要決定等問題,AI無法幫助我們。更好的方式是寫下想法並深入反思。
不記錄下來也能思考,那為何要寫?正如Paul Graham所言,當你組織句子時,會產生意識流動。建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思考,並激發新想法。這種思考難以僅靠純粹的思維達成。
就像做數學題,將步驟寫在紙上更有可能找到答案,僅靠思考則很困難。
我未寫過的文章主題
2025.07.18
我的部落格涵蓋了許多內容,但相較於[王垠的部落格]或何瀚的[Hankcs],仍有許多主題尚未觸及。
為此,我應該思考自己需要做什麼,然後就能分享探索這些主題的過程。
總的來說,我追求美好生活,並在此過程中分享發現、讓我生活更美好的事物、我的快樂、近期所學、讓我興奮的事情,以及想與他人分享的內容。
我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變化。與2024年相比,2025年我有一份全職工作,為一家大銀行外包的項目編寫程式。
我花了很多時間學習課程並準備副學士學位考試。這一點沒有改變。我更頻繁地使用AI工具,並在部落格上用英文發表更多文章。
此刻,我本打算寫「想學日語但沒什麼進展」,但刪除了這句話,因為只想不做毫無意義。
這世界有太多事情可做。我以為自己嘗試了很多,實際上仍遠遠不夠。
我不想重複,想寫新事物。新的想法或活動更令人興奮。
我的生活並非刻意為尋找寫作主題而優化,而是專注於工作、賺錢、養家、付房貸,以及下班後準備考試。
關於副學士學位,我寫得不多。我應該寫,無論內容多瑣碎。寫下的知識會比單純閱讀在腦中留下更深印象。
所以問題不在於「未寫過什麼」,而是我懶於記錄該寫的東西。關於副學士學位,我其實能談不少計算機網絡、線性代數、微電腦和基礎電子學的內容。
好吧,這篇文章不會就此結束。很高興我找到了答案。且過一段時間再回來檢視是否有更多由我撰寫的文章,那代表我獲得了更多知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