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为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写作 | 原创,AI翻译

Home 2025.07

在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仍然需要写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。虽然利用AI来拓展观点或思路很容易,但AI无法代替你进行思考。

我并不反对用AI修正语法。然而,若依赖提示词来增强文本连贯性,可能意味着我们自身思路不够清晰。

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现代开发中”AI优先架构”,并与工程师朋友分享了一些想法,还以此拓展成一篇文章

AI确实能完善我的思考,阅读AI对我观点的评析也很有益。但一个月后,这些内容大概会被我遗忘。

保罗·格雷厄姆在《随笔的时代》中探讨过类似观点。

另外,如果单纯依赖AI学习,只阅读AI给出的答案,考试时就会暴露问题——你会发现许多题目仍然无法解答。

为什么?因为未经自主思考,就无法真正理解知识。王垠在《学习的智慧》中也提及这点。

考卷上的题目看似与学习内容相似,实则因缺乏真正理解,在禁用互联网的考场需要自主思考作答时便束手无策。

但若AI不能辅助写作,我们将丧失其大部分价值。关键在于审慎运用AI的同时,对重要决策保持独立思考。

AI能就现状提供行动建议,却无法洞悉我们的内心。我们的行为反应本质上取决于自身特质、心智状态和环境背景。

AI无法获知这些情境信息,故不能真正指导行动。它可能建议”加入成长型初创公司”或”备战考试”,但无法落实具体步骤。

当前AI应用仍有局限,需通过手机或电脑与聊天机器人交互。虽然已有Meta Quest这类AI眼镜,但价格昂贵且未全球普及。

假设未来能随时随地使用AI,直接遵循其建议行动是否明智?这很困难。严格按步骤实现预设目标并不容易——因为目标本身可能就是错误的:我们让AI协助达成的心愿,可能本就存在谬误、不切实际,或是追逐他人认可。更遑论具体执行方案。

人生选择能力来自经验积累,关乎我们与环境的互动历程。脑海中数百万个念头交织,最终形成每日、每周、每年的行动决策。

关于人生方向、如何生活、重大抉择等问题,AI爱莫能助。我们更需要的是书写思绪并反复审视。

不落笔也能思考,为何还要写作?正如保罗·格雷厄姆所言:当你组织句子时,新想法自然涌现。构建思维的过程会触发更多思考,这种认知跃迁仅靠空想难以达成。

如同数学演算,将步骤呈现纸上更有机会找到答案,单纯在脑中推演则困难得多。


我未写就的文章

2025.07.18

博客已记录诸多内容,但相较王垠的博客或何晗的Hankcs,仍有大量未触及的领域。

为此,我需先明确应做之事,方能分享探索历程。

总体渴望美好生活,于是记录那些让生活更美好的发现:近期所学、兴奋之事、欲分享的快乐。

生活似乎变化不大。相较于2024年,2025年的区别在于:就职于承接银行外包项目的程序员岗位,花大量时间学习课程备考专科学历。更频繁使用AI工具,博客更新更勤,仍坚持英文写作。

本想写”有意学习日语却未落实”,旋即删除——未付诸行动的愿望毫无意义。

世间待办事项浩如烟海,自以为尝试颇多,实则微不足道。

不愿重复旧题,新想法和新体验才令人振奋。我的生活并非为挖掘写作素材而优化,而是围绕工作谋生、养家还贷、业余备考展开。

关于专科学历的内容写得很少。其实就算文字粗浅也该记录,书写能让知识烙印更深。

症结并非”未写什么”,而是疏于记录必要内容。关于计算机网络、线性代数、微机和基础电子学,本有许多可谈。

好吧,此文不该在此终结。很高兴找到了答案。且待时日,回看是否产出更多文章——那便意味着我真的增长了见识。


Back Donate